在中医学上,五脏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的合称。
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,并能藏神而称为“神脏”。 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五脏别论》:“所谓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” 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本脏》:“五脏者,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。” 中医认为,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,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,加上六腑的配合,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,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。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,但彼此协调,共同维持生命进程。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如同象棋中的将/帅,它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棋局输赢的关键,故而《黄帝内经》称心为“君主之官”。 中医认为,心藏神。心的气血充盈,神得以涵养,人就头脑清楚、神思敏捷、睡眠香甜。 反之,如果心气、心血不足,就会出现记忆力下降、睡眠质量差的问题。 中医认为,过度喜悦的情绪会伤心,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。 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,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可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。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,可能是心火旺;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,与心气虚弱有关;舌下络脉色泽紫黯而曲张,可能预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。 《黄帝内经》把肝比喻为“将军之官”,用将军刚强急躁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。 脾气急躁的人通常有肝火旺盛的问题,导致他们很难克制住自己暴躁的情绪。 易怒的人,常常需要一些激烈的情绪发泄,心里才会好受,直到这个气散了,心气才能平和。 但是,如果一个人总是发怒,轻则血压偏高,重则易于诱发肝脏疾病。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、倒地而亡,就是“大怒伤肝”的典型案例。 肝藏血,而血液滋养着我们的眼睛和爪甲。 因此,指甲往往是观察肝血盛衰情况的重要窗口,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、脆、白,可能预示肝血不足。 另外,肝开窍于目,如果眼睛经常干涩,易迎风流泪,也表明肝阴血不足。 中医所讲的脾,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,而是概括了胃、小肠、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(其余的心、肝、肺、肾四脏,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、肝脏、肺脏、肾脏,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、肝木系统、肺金系统、肾水系统)。 脾在五行中属土,是人体气血的“生产工厂”,生理功能为“主运化”,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(也就是气血),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。 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。 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,生气血。”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“后天之本”,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。 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,过思则伤脾。 比如,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早逝,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、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、脾胃衰弱,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、撒手人寰。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,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。 因为脾开窍于口,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。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,就表明脾气不足,制造出的气血不足,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。 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肺系一身之气,司呼吸、主皮毛,开窍于鼻。”因此,肺被称为人体的宰相,掌管生命的气机运行。 悲伤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,故过悲则伤肺。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,整日郁郁寡欢、悲悲切切,最终因肺病而死,是大悲伤肺的典型例子。 因此,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,避免不必要的悲伤情绪,否则有害于肺。 《黄帝内经》认为肾为“藏精之所,主骨生髓”,为生命的“发动机”,故古代医家又称肾为“先天之本”。 肾藏精主生殖系统,如果生殖系统出现问题,比如说出现前列腺肥大,就说明肾的精气不足了,要赶快补充精气。 老百姓常说“耳大有福”,背后的原理就是肾开窍于耳,肾气充足则耳大饱满、精力充沛,做事业自然拼劲十足、无往不利。 曾国藩说:“功名看气宇,事业看精神”即是此意。 经常耳鸣或者听力下降的人,就是表明是肾气不够用了。 什么是肾主骨呢?中医认为,人的骨骼强健与否,由肾精气盈亏所决定。 骨质疏松的人要补养肾的精气,肾的精气足了,骨骼就强健有力了。 人散步的时候会有很多生理反应,其中一个就是满口生津。 这代表你的肾气、肾精得到补充,因为在五行学说里面唾液归属于肾水。 所以肾阴虚的人口里会经常干,缺少唾液,这就是肾精不足了。
上一条:【健康养生】立秋如何贴秋膘?三类食物很养人,四类人群有禁忌!快看一看
下一条:【健康指南】掌握夏至养生三点,轻松拥抱盛夏健康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