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
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 中医专题  >  中医中药
针灸康复科冬病夏治特色疗法
发布时间:2019/11/28 9:11:15      点击次数:719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篇》曰: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冬病夏治就是依据“春夏养阳”制定出的以三伏贴为主的一系列治疗方法,对呼吸系统等冬季易发的疾病临床疗效显著,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,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秉承发扬中医特色理念,是我院最早开展冬病夏治的科室,至今已有40余年,经过科室几代医家不断钻研,明确了适宜治疗病种,改良了制作技术,并参与制定国家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撑计划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》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目前科室开展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主要有:三伏贴、伏针、三伏艾灸、拔火罐、穴位注射。
三伏贴,又称穴位敷贴、三伏天灸,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和针灸经络学说,精选白芥子、元胡、甘遂、细辛、肉桂、丁香等散寒通络、祛风湿、补气血的道地中药研成细末,姜汁煳丸后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,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,到达经络和脏腑,来达到治疗目的。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,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、定喘、膏盲、大椎、脾俞、肾俞等。
伏针,是冬病夏治外治方法之一,其原理是利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,人体阳气外达,经络通畅,肌肤腠理开泄,易于激发,治疗一些冬季易发的虚寒性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,一般选取关元、气海、百会、大椎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曲池、阳陵泉。施以针补法,曲池、阳陵泉穴用平补平泻法,诸穴留针30分钟。
三伏艾灸,以艾叶为原料,做成艾绒、艾柱和艾条,用艾绒或其他药物(姜、蒜)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、温熨。利用三伏天阳气旺盛结合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,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,以温通经脉、调和气血、协调阴阳、扶正祛邪,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。
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方法。原理是刺激经络穴位,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,出现青紫色出血点,以改善局部微循环,起到疏通经络、舒筋理气、祛风散寒的作用,使人体的神经、循环、免疫、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,加快新陈代谢。
穴位注射是我科开展的特色疗法之一,指在穴位上运用针刺和黄芪、当归等注射液相结合的治疗方法。它是通过机体经络系统,使注射药物直达病所,从而起到比单纯针刺,或药物注射更好的疗效。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、骨性关节炎以及亚健康状态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。
冬病夏治的适应症:
1.慢性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效果最佳,如反复感冒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阻塞性肺气肿、慢性咳嗽、肺间质疾病、肺功能不全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慢性咽炎等表现阳虚寒甚者;
2.颈椎病、肩周炎、慢性腰腿疼痛、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骨性关节炎等表现阳虚寒甚者;
3.小儿体虚、易感冒咳嗽、小儿哮喘、慢性腹泻、消化不良、遗尿等;
4.慢性寒胃病、慢性腹泻、夜尿频多以及素体阳虚、喜暖怕冷的人群;秋冬发作或加重的皮肤病,如冻疮、寒冷性多形红斑、慢性荨麻疹;
5.素体阳虚、免疫机能低下的“亚健康”人群。
 2013年冬病夏治-三伏贴具体时间、疗程介绍:
 今年夏至6月21日,初伏:7月13日一7月22日,中伏:7月23日一8月11日,末伏:8月12日一8月21日;一般选择夏至当日及初、中、末伏第一天各贴敷1次,在夏至至末伏期间选择任意时间贴敷,同样可起到较好的疗效,为巩固疗效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。
疗程:穴位敷贴疗法三年为一个疗程,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。
夏令三伏,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,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咨询。
地    点:江苏省中医院门诊五楼针灸康复科
咨询电话:86617141-20202

您感兴趣的信息
上一条:小儿扁桃体炎的中医防治
下一条:中药的煎(熬)制、服用方法?

返回列表

版权所有:沛县中医院  地址:徐州市沛县沛城镇东风中路18号   苏ICP备19067584号-1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302号